随着餐饮住宿等接触型、聚集型消费较快回暖,消费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。
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的措施,这些新的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还会叠加发力,都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。总的来说,2023年消费市场恢复向好。
要全面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不断把发展优势转换为发展势能,今年中国经济一定能够迎难而上、砥砺前行,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展望2024年,我们也要看到,当前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,国内有效需求不足、部分行业产能过剩、社会预期偏弱、风险隐患依然较多,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回升向好,还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。2023年世界经济低迷,国际格局复杂演变,地缘政治冲突频发,外部环境复杂性、严峻性、不确定性上升。2023年,新能源汽车比上年增长30.3%,产销量都是世界第一;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增长67.1%。2023年各月平均,我国1624岁城镇人口中,在校学生占比6成多,近6200万人;非在校学生占比3成多,约3400万人。
最近价格下降,主要因素是食品和能源价格回落。第五,宏观政策空间广。面对外需收缩等不利影响,我国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、优结构,出口实现正增长,国际市场份额保持总体稳定。
2023年前11月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,同比多增35万人。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增强。2023年,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.1万亿元,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50.3万亿元,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11.4%,比上年提高25.3个百分点。保障性住房建设、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中村改造等,将带动房地产相关投资、消费,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。
我们着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,打通国内大循环堵点卡点,畅通生产、分配、流通、消费各个环节,要素流动也趋于活跃,产销衔接状况逐步好转。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,确保了经济金融安全。
各地区各部门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,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壮大,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。2023年,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82.5%,消费主引擎作用更加凸显。制造业技改投资增长3.8%,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0.3%,动能转换提档升级。横向比,2023年我国5.2%的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,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超过30%,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。
2023年,我们全力稳住就业大局,就业形势总体改善。如何评价消费市场表现?2023年消费市场恢复向好,热点亮点多,成为带动经济恢复的重要力量。我国全力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,优化营商环境,有效提升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。近5年,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0.93个百分点,每年超过1000万农村居民进入城镇,带来大量新增住房需求。
康义表示,我国正在积极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,这是破解房地产发展难题、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。我国产业基础雄厚,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,产业配套能力和集成优势突出,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比重近1/3,货物出口占全球的比重达1/7。
2023年,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.1%,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。经济发展韧性强。
2023年,农民工总量达29753万人,比上年增加191万人;外来农业户籍人口城镇调查失业率均值为4.9%,比上年下降0.7个百分点。高质量发展活力足。此外,我国拥有的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首次跃居世界第一,新动能引领高质量发展。2023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20.0%,快于商品零售额14.2个百分点;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14.4%,占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达45.2%,比上年提升2个百分点。对此,康义表示:这几个月CPI同比下降主要是结构性的和阶段性的。同时,积极拓展国际经贸合作,2023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.8%。
透视评,我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。但随着经济回升向好,产业转型升级加快,稳就业的积极因素也在不断积累,我国就业形势有望保持稳定。
康义说,消费基础不断巩固、消费亮点不断涌现、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,对2024年消费走势保持乐观。这表明这种价格下降并不是普遍的、全面性的,而是局部的、结构性的。
全国网上零售额154264亿元,比上年增长11.0%;其中,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8.4%,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7.6%。展望2024年,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依然明显,加之城乡融合发展、消费结构持续升级,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房地产市场未来走势如何?2023年,房地产投资、销售指标降幅收窄,开发企业竣工房屋面积比上一年增长17%,保交楼效果持续显现。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怎么看?综合看,我们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,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,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,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素条件在不断积累增多。202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54.6%,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%,经济结构不断优化。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3%,农业投资增长9.3%,快于全部投资,民生投入力度不断加大。
截至2023年9月底,全国登记在册的经营主体达1.81亿户,其中个体工商户1.22亿户。分析阶段,随着我国经济回升向好,居民收入平稳增长,国内总需求逐步扩大,商品和服务价格回升有基础、有条件。
2023年出台的增发国债、减税降费、降准降息等政策效应将在今年持续释放。2023年前11月,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达475万人,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人数达156万人。
经济增长势头好。康义说,例如2023年以电动载人汽车、锂离子蓄电池和太阳能(5.350, -0.15, -2.73%)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,增长达到29.9%。
监测的70个大中城市数据显示,二手房成交量已超过新房成交量。康义介绍,今年还将储备优化一些新措施,增量措施和存量政策将叠加发力,为经济稳定运行保驾护航。看增量,2023年,我国城镇化率为66.16%,和发达经济体80%左右的水平相比还有空间。1月17日,国家统计局发布2023年中国经济成绩单:初步核算,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(GDP)同比增长5.2%;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.2%;居民消费价格指数(CPI)同比上涨0.2%;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6.1%;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0.2%;年末外汇储备超过3.2万亿美元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。
2023年我国新能源(3.830, -0.07, -1.79%)汽车产销量居世界第一,电动载人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67.1%,绿色低碳产品产量快速增长。改革开放红利多。
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说。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7.1万亿元,总量创历史新高,比上年增长7.2%。
如何看待当前就业形势?就业是最大的民生。有效需求不足是三年疫情后,经济逐步恢复正常状态中的阶段性现象。